四川经济网讯(记者 胡敏)8月4日,在成都大运会主媒体中心大运遗产专场发布会上,记者获悉,大运会结束之后,成都将采取“短期+长期”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场馆惠民和可持续利用,落实全年免费或者低收费开放的天数不少于330天,每周免费或者是低收费开放的时间不少于35小时。
发布会上,成都大运会执委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曹雪峰介绍,在大运会筹备过程中,成都将举办重大赛事与全民健身充分结合起来,始终注重场馆的公益性与经营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推动赛事的承载功能和群众的健身功能同步配置,既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又通过赛事植入丰富多元业态,提升场馆的经济效益,取得积极效果。大运会结束之后,成都将采取“短期+长期”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以市场化的思维来推动场馆惠民和可持续利用。
在短期,将着重场馆开放惠民,推动大运场馆共建共享,不断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一方面,持续发挥高等级赛事的引流作用,推动赛事品牌、场馆品牌的双向赋能,促进赛事遗产更好地支撑场馆的后续利用,吸引更多的赛事落户在场馆。大力推动场馆惠民赛事计划,从下半年开始将陆续在大运场馆举办22项国际赛事和38项全国性赛事,通过高等级赛事的植入,不断提升场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申办世界田联田径世界杯并长期落户东安湖体育公园,积极申办世界体操锦标赛和世界艺术体操锦标赛落户适配到相应的大运场馆,通过高频度、高热度赛事,持续提升赛事名城影响力,逐步建立起适应成都需要、彰显成都特色,同时又着眼长远、科学精细的赛事体系中欧体育,让家门口观赛成为成都市民的一种时尚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遵循场馆功能属性健身,按照“一场(馆)一策”的原则,分类实施场馆惠民开放,持续保持大运场馆的热度,满足市民多元化的健身需求,不断提升市民的健康体质。具体来讲,就是要落实全年免费或者低收费开放的天数不少于330天,每周免费或者是低收费开放的时间不少于35小时,持续推进大运场馆面向社会公众免费或者低收费开放,让广大市民走进大运场馆共享大运成果。同时持续深化“体教融合”,充分发挥学校的体育场馆参与全民健身的阵地作用,探索建立学校场馆对外开放的机制健身,进一步满足市民举步可就的健身需求,支持全市青少年体育赛事在大运场馆举办。
在中长期,将在赛事体系基本成型,全民健身蓬勃开展的基础上,分段转入探索市场化路径,努力形成大型体育场馆可持续综合利用的成都之路。主要落实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在场馆运营中从直接的管理者转变为运营的监督者,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以委托管理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场馆的运营效能。
二是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及时帮助解决场馆运营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着力为专业的运营团队和机构以及各类市场主体提供良好、公平的发展环境。
三是进一步推动体育场馆功能的拓展和延伸中欧体育,注重参与性和观赏性的服务供给,注重公益性与经营性的运营模式,促进以场馆为中心,体育产业多元融合发展,丰富场馆的核心价值链,提升场馆的自我造血功能,促进以场馆为核心的优质资源加速聚集、集群发展中欧体育。中欧体育中欧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