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屏健身圈的HYROX能给运动品牌带来什么?
栏目:中欧体育新闻 发布时间:2025-04-16 07:30:55

  纵览这一赛道,莱美、Zumba、CrossFit、F45等健身内容流行已久,HYROX又以综合性的竞技特点迅速蹿红,深受一二线城市核心运动人群的欢迎。

  新型健身内容出现,及其背后所辐射的核心群体,自然会吸引到场外运动品牌们的关注,积极在赛事中寻求亮相,提前布局渗透目标消费群体。

  新事物从诞生到为更多人接受,需要过程。HYROX在健身圈层的认知构建,便处在过程当中。

  去年11月,HYROX中国内地首站落地北京,一上来就揽获了近2000人的参赛规模,以及小红书平台数百篇笔记的传播,在圈内打出了自己的名号。但五个月后的上海站,直接撼动了整个国内核心健身圈——参赛人数达到3200名,社媒相关内容讨论也超过了2万篇。

  仅仅第二站比赛,规模直接翻倍,对于赛事的这一跨越式增长,行业感到惊奇。但从最开始就关注并参与HYROX的健身从业者、lululemon大使王鑫,则认为这一切都在情理之中:「这是正常情况,主办方一定会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更完善、充足的准备。况且,北京站也帮助第二站上海累积了不少声量与热度。」

  作为一项新兴赛事,新鲜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健身人群开始关注HYROX。而真正能留住他们的,则是赛事独特的社群属性与赛制内容。

  「很多人开始喜欢大家一起练,喜欢运动社群的概念。」在HYROX赛事挚友Alice看来,这项赛事的团体组队模式在健身领域里非常符合当下趋势,成为了其吸引更多人群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在打造多人赛制的同时,HYROX还依据赛事难度划分大众、精英两个级别,体现自身包容性的同时,也能够让更多人参与其中。

  从具体训练模式来看,HYROX本身并不算复杂:参赛者需在跑步机或田径跑道完成总计8公里的跑步,并在其间穿行8个功能性训练项目。

  在如今的健身领域,这种「跑步+力量」的复合型赛事显得格外独特。而且在全球范围里项目、动作标准保持统一的基础上,不设置「关门」时间,也能够给予选手充分的节奏自由,获得更好的参赛体验。

  在王鑫看来,HYROX之所以能够快速流行,就离不开它的高包容性,「跑步夹杂着体能或力量训练,哪怕是训练经验没有那么丰富的会员或爱好者,基本都可以顺利完成。并且对他们来说这比赛其实也是一个挑战自我的过程。」

  赛事主办方也向氪体透露:「HYROX的完赛率依旧都保持在98%左右,门槛还是比较低的。」

  不论是精益求精的资深健身爱好者,还是怀着好奇态度的泛健身人群,HYROX承载的社交增益、复合运动模式和包容属性,都吸引着人们对其的关注。而HYROX也想借助于此,让自身发展到更高的地步。

  就如HYROX中国赛区负责人袁放对氪体所说:「不同的运动有不同的特点,我们期望能HYROX把其打造成一项新的运动。」

  而在人群关注的背后,面向这样一个全新流行的健身内容,运动品牌的目光同样吸引,甚至已经随着人群涌进场内。

  当比赛的镜头扫过HYROX上海站选手们的装备,运动品牌在健身市场新的竞争,帷幕便已经拉开。

  在上海站现场,氪体观察到,曾赞助过其他传统健身赛事的硬核品牌如Goruck、FETAQ和Nobull等,占比并不高,反而是PUMA、lululemon、Nike等运动品牌的竞训跑鞋、运动内衣和短裤频繁被选手选择。

  对此,王鑫表示:「因为比赛是跑步和功能性力量混合的形式,会有大量的跑跳移动,所以我都是穿着lululemon的跑鞋参赛的。」而在氪体询问过的多位参赛选手看来,只要满足抓地力和稳定性要求,就不会刻意挑选专业健身品牌的观点,也占据了绝大多数。

  同时,这些以专业运动和运动生活方式见长的品牌,在HYROX赛场上除了出现频次高之外,站位格局还呈现出了「立体化」的特征。

  一方面,官方赞助布局路径清晰明了——作为赛事全球合作伙伴,PUMA在赛事传播和比赛场馆内获得了不二的品牌标识露出和展位空间,与赛事适配的竞训鞋和同步推出的联名运动服,也成为了不少参赛者的装备首选。

  二者的合作,背后其实也有着一段「长情」的故事:诞生于2017年的HYROX,在创立初期还没有什么水花,首场比赛次年才在德国本土落地。面对较为窘迫的境遇,同样出自德国的PUMA向赛事伸出援手,成为了HYROX本地合作伙伴,助力推动这项新兴运动的发展。到了去年,PUMA也官宣升级为赛事全球合作伙伴。

  谈及这段合作关系,PUMA向氪体表示:「运动不只关乎胜利,更是彰显个性、享受快乐的绝佳途径,这是我们与HYROX这项创新赛事携手的重要因素。」

  收获赞助的HYROX持续壮大,PUMA也通过其庞大的赛事网络,更精准地触达了全球各地的运动社群,满足运动爱好者们兼具性能与时尚的装备需求。

  今年HYROX上海站,中欧体育网址正值PUMA全新品牌态度「GO WILD 野不安分」发布,二者持续以创新方式探索运动的无限可能,激励更多人勇敢参与运动理念上的契合,也让PUMA通过赛事传播和产品布局,在目标人群中获得了十分积极的曝光。

  而当氪体追问品牌对HYROX的未来规划时,PUMA表示:「随着国内站点赛事的进一步开展,品牌将在今年推出更多的联名系列,中欧体育网址为HYROX选手、教练、爱好者们带来更丰富的装备支持。」

  相较于官方赞助商身份参与赛事的直接表达,其他运动品牌在这一赛场上的露出则有着更为复杂原因:或是参赛者们依据运动习惯、个人偏好作出的消费选择;或是健身房内教练、朋友口耳相传的经验分享;亦或是运动博主、专业运动员在各大社交平台的好物种草。

  「北京和上海两站赛事,我都是穿着lululemon的装备完赛的,」王鑫表示,「他们的训练短袖很透气,做动作时没有任何拖泥带水的感觉,非常舒服。」

  选择类似王鑫的选手不在少数。而这些自来水式的流量,客观上造就了lululemon、On等品牌亮相HYROX赛场的事实。

  至于这背后的原因,其实也并不难理解。首先,是参赛人群与品牌消费群体画像的高度重合。

  赛事主办方向氪体介绍,「HYROX参赛者很愿意为自己的身体健康和运动表现投入金钱、时间成本。」这与上文中多个运动品牌想要追求的核心目标群体高度重叠。

  其次,HYROX的独特运动模式催生装备升级需求。不仅如此,活跃在社媒的教练、职业运动员们,也正用自己的内容生产力影响着更多人选择装备的逻辑,甚至形成「信任背书」——不少情况下意见领袖们的装备选择,能够直接转化为消费者的购物车选项。

  不难看出,在突破传统健身圈层的HYROX赛场,大众运动品牌凭借运动属性精准收割着新兴内容场景——专业健身品牌在垂类赛道持续发力纵深,而PUMA、lululemon等运动品牌则以全场景解决方案,满足运动人群们更为复合的装备需求。

  运动品牌们通过这一内容场景所追求的,其实是赛场之外,于日常场景中更为长期的渗透。

  根据官方披露的信息,截至2025年1月,这一新兴健身训练模式已在中国内地15个城市的51家合作健身房落地,更在全球五大洲拥有5000+合作场馆网络。

  HYROX独特的课程体系和备赛训练营,吸引着健身爱好者参与。这种高频次的日常训练,不仅培养了参与者的团队协作精神,更潜移默化影响着他们的装备选择——从服到鞋,HYROX正重塑着健身人群的消费习惯。

  过去,健身赛事和健身房常被视为「力量者」的专属,大多围绕着重量、专业标准的动作展开,大块且线条清晰的肌肉在这一语境下就成了实力的具象表现。

  对应装备市场,强调高强度、高支撑性和凸显训练痕迹的硬核健身品牌,自然成为消费者们的优先选择。锐步、Under Armour、Goruck、FETAQ和Nobull等品牌一度凭借CrossFit赛事露出占下市场较大份额,也影响着健身的市场趋势走向。

  而随着健康观念对社会的影响逐渐加深,整个健身行业也逐渐从追求「形体美学」,发展到了对「运动表现」的看重。

  据《2024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显示,在训练目标内容中,「体能综合提升」的占比明显提升——HYROX恰好成为这一趋势的试金石。

  「这样的比赛形式引起了很多健身爱好者的兴趣,高涨的热度也印证着大家对综合运动能力的关注度持续提升。」多年来置身健身市场一线的王鑫,对这样的趋势有着明显感知。

  而对于运动品牌来说,这也正暗示着可以在健身领域将更多筹码押注在「运动表现主义」的消费升级。具象为行动,则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深耕综训细分市场,赋予更多产品「提升运动表现」的实用价值。

  在球类产品竞争格局趋于稳定,跑步产品疯狂内卷的当下市场环境中,综训赛道,或许就能成为运动品牌脱颖而出的重要场景。

  与此同时,品牌们在HYROX多个环节中的角色也不再局限于装备提供,可以通过赛事赞助,或是其他形式在赛场内外的露出等不同方式,参与训练计划、赛事内容输出和运动社群建设等环节,成为赛事的共建者。

  作用和影响往往是相互的。运动品牌们竞争领先身位的同时,HYROX也从单一赛事进化为连接品牌、消费者的综合平台。

  氪体从主办方获悉,上海站落幕后,本年度中国内地已确定的HYROX赛事还有两站,其中一站将于8月23日重回北京,另一站则预计年底在广东举办。

  至于未来,HYROX还能在健身圈掀起怎样的风潮,这项赛事到底能给运动品牌带来多少机遇,还需要时间来进行验证。中欧体育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