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25 日,港交所资料显示,第三次递交招股书的 Keep,终于通过上市聆讯。
对于 Keep 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但有个坏消息是在 6 月 20 日,也就是通过上市聆讯的 5 天前,高盛退出了 Keep 香港 IPO 上市联席整体协调人。
这是今年年内,高盛第四次退任整体协调人的角色。此前,高盛曾先后退任第四范式、科笛集团(、药师帮(09885.HK)三家公司整体协调人。
一位在港中资投行人士告诉《最话》, 外资投行的特点是倾向于投资者,而不太倾向于发行人。现在香港 IPO 市场行情不太好,为了发行顺利,外资投行更会压低发行人的发行价。如果公司上市前估值太高,(按原定的发行价)发不掉,可能就选择退出。
一位外资投行人士也告诉《最话》,高盛的 PB 客户(Private Banking 客户)基本都是欧美客户,这些客户对中国本土公司不再感兴趣, 可能高盛觉得卖不掉,就退出了。
值得注意的是,上市前,Keep 共经历 9 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 6.48 亿美元,最新估值 26.55 亿美元,其中 D 轮融资中由高盛领投,高盛投资了大约 5000 万美元,目前持股 4.72%。但因全球资本市场趋冷,今年以来高盛已经进行了三轮全球裁员,加之近期港股 IPO 数量、规模骤降,高盛的裁员潮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驻港的投行家。
这也可能是高盛退出整体协调人的原因, 忙了半天能不能发得出来,其实没人知道,就更没人顾得上了。 上述在港中资投行人士告诉《最话》。
不论哪种说法,核心都指向:在市场的预期里,Keep 的 IPO 可能卖不出好价格。甚至可能的一个结果是,Keep 即使顺利上市,也可能发生估值倒挂的情况。
事实上,聆讯通过并不意味着上市成功。聆讯通过,它只能算是企业上市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
通过 自律给我自由 给予用户强心智的 Keep,要实现 财富自由 ,还有一段路要走。
在此之前,Keep 已经有过两次招股书失效的经历。披露易信息显示,2022 年 2 月 25 日和 9 月 6 日,Keep 便先后两次向港交所递表,但均因 6 个月内未通过聆讯,IPO 申请状态转为 失效 。
因为 大流行结束 了。虽然不是病毒意义上的真正消亡,但随着社会面的正常流动,在社会意义、公共卫生安全上, 大流行 已经结束。而 Keep 在 大流行 期间,因用户不得不居家锻炼曾迎来了一波增长。
在 大流行 爆发前的 2019 年,Keep 一度到了悬崖边上。这一年,资本市场正勒紧裤腰带过冬。于 Keep 自身而言,因为刚好处于大步探索商业化的关键阶段,Keep 也花费了大量的营销费用来采买流量换取客户。
如招股书显示,2019 年 Keep 销售及营销开支达到 2.96 亿元,同比增长 44.6%;因为高额营销开支,这一年经调整亏损净额达到了 3.66 亿元。
外界输血不足加上内部流血过多,Keep 也在 2019 年这一年被曝出规模为 10%~15% 的裁员动作、业务线调整、员工福利调整等一系列降本增效的动作。
甚至为了加快变现,Keep 推翻了 2018 年 没必要过度推进电商与广告破坏用户关系 的价值观,从 2019 年开始有不少用户反映在 Keep 的训练课程里,对突然出现的广告感到不适。
但 大流行 的发生将 Keep 重新拉回到明星状态。就连 Keep 自己都承认, 大流行 对其业务营运及财务表现的整体影响为正面。
当时 COVID-19 疫情下实施的出行限制导致人们的休闲活动受限,并使得室内锻炼增加,从而推动我们的月活跃用户数增加,并促进了该期间室内健身内容及相关产品的消费。 招股书提到。
也是在 大流行 期间,Keep 得到了外部输血。2020 年上半年,时代资本、GGV 纪源资本、腾讯投资、五源资本、BAI 资本等投入 8000 万美元完成 E 轮融资,投后估值据悉超 10 亿美元;此次融资间隔不满一年,Keep 完成了 3.55 亿美元 F 轮融资,投后估值达 20 亿美元。
尽管 2019 年做这些调整时就有媒体曾报道 Keep 此举是为上市做准备,在 2022 年 Keep 也试图抓住 大流行 关键期两次递交招股书,但如今看来遗憾的是,那两次上市窗口,Keep 终究还是错过了。
随着社会活动恢复正常,Keep 的居家锻炼红利结束了。更严峻的是,当下等待 Keep 的是港股 IPO 市场的变冷。这种来自市场端的寒潮其实在 2022 年就暴露出苗头。
根据 Refinitiv 的数据,2022 年前三个月,香港首次公开募股、后续股票销售和可转换债券的筹资总额降至 49 亿美元,较上年同期骤然下降 87%,这是 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该股票资本市场最糟糕的一个季度。
到了 2023 年,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善。据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统计,2023 年一季度,港股 IPO 市场共完成 18 宗交易,累计募资额为 67 亿元。虽然数量同比 2022 年有所回升,但募资金额却大幅下滑了 51.8%,仍未止跌企稳,整体上也难言复苏。
Keep 在海外有一个最佳的对标样本,那就是Peleton(派乐腾)。比 Keep 幸运的是,Peleton 的上市踩准了绝佳的时机,是在 大流行 前的 2019 年 9 月。
在疫情之前,这家公司其实表现平平。由于包括不少投资人在内的相关人士对 Peloton 的商业模式并不看好,认为 Peloton 在健身行业还未真正展露出太大优势。上市后仅过了一周,Peloton 市值便蒸发了近 18 亿美元。
而 2020 年随着 大流行 爆发,许多人争相订购 Peloton 的产品以便进行居家健身活动,Peloton 的股价在 2020 年也飙升了约 440%, 大流行 红利期最高市值曾突破 500 亿美元。
只是 Peleton 因为海外提前放开的缘故, 大流行居家锻炼红利 要短得多,在 2022 年开年,Peleton 就因业绩下滑,被迫裁员,要求解除 CEO 职务,股价大幅蒸发,考虑对外出售。
Peloton 在 大流行 期间提前 透支 了市场渗透率,而随着社会活动恢复正常,Peloton 开始面临自己不可逃避的现实发展问题。
换个角度想,如果特殊时期带来的用户、用户使用时长增长是 红利 ,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在现有模式下,Keep 已经在自己的垂直领域里做到了天花板?
如果将移动互联网下的用户需求分为强需求与弱需求两种,那么很显然,Keep 最初成立的那几年,以创始人王宁为核心的这批初始用户,就是 Keep 的强需求用户;而只是因为 过年吃多了要减减肥、夏天到了要瘦一瘦 等场景的弱需求用户,其实才是国内社会的主流运动人群。
《2022 中国健身行业报告》就显示,截至 2021 年 12 月,全国健身房活跃用户总量为 2420.2 万,这比 2020 年全国 2340 万人的活跃健身房用户增加了 80.2 万人,增幅为 3.4%。此外报告显示,中国目前的健身房活跃用户渗透率为 1.7%,而美国健身人口渗透率已超 29%。
另据报告显示,中国用户线上健身的频率依然不及线下,近半数的用户频率不及每周 1 次,高频线上健身用户数量占比最小,每周 4 次以上的用户仅占 12.1%。
换句线 年 Keep 达到的那 2 亿用户量,基本已经超越了强需求的用户,进入到弱需求用户里面,弱需求的用户很难转换为 Keep 的付费用户,为 Keep 的商业化买单。
虽然增加了社区属性,但 Keep 的平台内容还是由官方主导制作、分发的课程,并不是真正的 UGC。官方主导的课程有利于内容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增加了付费的抓手,理论上无论是月费会员还是单次购买的课程会员,付费完成后,客户的价值就被锁定,并且 Keep 通过社区化,增加了很多付费的触点,从课程到健身器材,再到衣服和食品,都是增加 APRU 的行为,能更深度挖掘每个用户的商业价值,形成闭环。
一些健身达人、专业教练会选择其他平台自己变现。尤其是目前综合内容平台的品类早已拓展至垂直健身领域,在 B 站、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内容平台上大量健身 KOL 崛起,抢夺用户和注意力。
而借助奖牌的出圈,Keep 扩大了在大学生、白领、潮玩爱好者的影响力,提高了会员的转化率,也带来了更多商业变现的可能。根据招股书,包含 2021 年四季度以及 2022 年前五个月在内的八个月,参与 Keep 虚拟赛事活动的付费用户人数超过 110 万,商品交易总量超过 5000 万元。
安卓性能标杆!一加Ace 2 Pro来了:5200mAh+骁龙8 Gen2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将在中国亮相;微软云营收不到亚马逊云一半;携程:员工生孩子补贴 5 万元
诚意满满 2399元还嫌贵?RTX 4060涨价至2499元 英伟达许可原因
英特尔NUC 13 Pro Desk Edition发布:银白色金属外观、高配i7-1360P
长江存储董事长陈南翔:全球化被破坏,芯片产业链将进入“动荡且无序”时刻